去年中国一纸免签令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不过放出来的可不是麻烦,而是蜂拥而至的外国游客,还有他们回国后那抓心挠肝的“戒断反应”。
原本就是冲着看看长城、拍拍故宫来的老外们,揣着护照买张机票就飞过来了,结果十天行程结束,人回去了,魂儿却好像留在了中国。
回去之后吃嘛嘛不香,睡觉也不踏实,满脑子都是翻滚的红油火锅、风驰电掣的高铁,还有凌晨街头那烟火气十足的烧烤摊子,这可不是个别现象,俨然成了第一批免签尝鲜者们的集体“后遗症”。
2024年第一季度,免签入境的人数蹭蹭往上涨,比前一年同期直接翻了两倍还多,全年算下来,免签入境的轻松突破2000万人次,中国,就这么成了很多外国人“睁眼看世界”的首选打卡地。
在中国玩的很开心,但是回国后的日子却不好过,最难熬的就是那张嘴和那个胃,网上随便刷刷,就能看到美国姑娘捶胸顿足,后悔行李箱里没多塞几瓶“东方神秘酱料”,抱怨家里的饭“总差点意思”。
澳大利亚的夫妇俩,晚餐时间就成了“中国美食回忆录”,念叨火锅的次数比念叨自家孩子还勤,英国的小朋友更直白,每顿饭都上演“我要吃面面”的哭戏。
这真不能怪他们“矫情”,从广州早茶晶莹剔透的虾饺烧麦,到成都火锅里翻滚的毛肚鸭肠,再到夜市摊上滋滋冒油、香气扑鼻的羊肉串,中国食物的种类之丰富、味道之惊艳,对习惯了汉堡薯条三明治的老外来说,那冲击力不亚于发现新大陆。
水果更是成了韩国游客的快乐源泉,在他们那儿贵得跟奢侈品似的西瓜,在中国街头水果摊上,又大又甜还便宜,简直是实现“西瓜自由”的天堂。
但让他们魂牵梦萦的,绝不仅仅是舌尖上的享受,安全感这玩意儿,平时不觉得,一旦体验过再失去,那落差可太大了。
一位西班牙博主在中国做了个挺火的测试,他故意把自己的平板电脑忘在餐厅座位上,过一阵子再回去找,结果东西还在原地,原封不动,他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,引来外国网友一片“哇塞”和“不可思议”的惊呼。
很多来自欧美国家的游客,生平第一次感受到,原来夜晚的城市可以如此明亮、热闹、充满活力,而不是昏暗路灯下流浪汉聚集、让人提心吊胆的地方。
这种深入骨髓的安全感,成了他们回国后最强烈的心理落差,晚上出门遛个弯都觉得心里空落落的。
除此之外还有那些方便到“离谱”的日常,手机扫一扫,共享单车骑走;再扫一扫,煎饼果子到手,动动手指头,几分钟搞定所有支付,钱包都成了摆设,这效率,让习惯了带现金、刷实体卡甚至还在用支票的老外们直呼“魔法”。
而真正让他们大开眼界的“大杀器”,还得是咱们的高铁,从上海到苏州,屁股还没坐热呢,半小时就到了,票价折算下来才几美元。
回头看看英国,从牛津晃晃悠悠到伦敦,得花俩小时,票价却要六十美元,这性价比,自然是没有比的必要了。
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城市景观同样引人注目,重庆那栋被轻轨“穿楼而过”的居民楼,Speed(甲亢哥)来重庆旅游亲眼见到时,激动得差点原地蹦起来。
这些密集的、超乎想象的体验,让短短240小时变得完全不够用,有些脑子活络的游客,甚至琢磨出了“卡时间”的玩法,在中国待满十天,立马飞一趟隔壁的日韩或者东南亚,转一圈再重新入境中国,又能开启新一个十天免签旅程!
当然哪怕多玩十天半个月的,对于这些游客来说,他们是迟早都要回去的,这是不可避免的,而回国之后的落差让他们“浑身难受”。
这一现象背后藏着的,其实是一场更深层次的认知颠覆,过去几十年,在西方媒体的刻意渲染下,常常被贴上“脏乱差”、“不自由”、“落后”的标签。
可当游客们真踏上这片土地,亲眼看到的是林立的高楼、整洁的街道、四通八达的地铁、深夜依然熙攘安全的商圈,还有拿着手机就能搞定一切的便捷生活,那些刻板印象就像阳光下的冰雪,瞬间消融得无影无踪。
不少国外网友来到中国之后自发地当起了“民间宣传大使”,在TikTok等平台上分享自己真实、鲜活的见闻,一时间,中国旅行之类的标签成了流量密码,随便发一段中国街头随拍、美食体验或者高铁飞驰的视频,都能引来大量围观和惊叹。
这种来自普通游客的亲身体验和自发分享,其说服力和感染力,远胜过任何官方宣传册,连澳大利亚的“东亚论坛”网站都不得不承认,中国的免签政策正在有效地、无声地打破西方媒体长期构建的负面叙事框架。
从最初的144小时延长到现在的240小时免签停留期,从39个口岸扩展到覆盖更广的60个口岸,中国正以更加开放、包容、自信的姿态,张开双臂拥抱世界。
免签政策带来的,远不止是账面上那几百亿美元的旅游收入,它更创造了一个个真实而温暖的“人心相通”的机会。
文化的隔阂、彼此的陌生感,就在这一口热辣滚烫的美食、一次真诚友好的微笑、一段轻松愉快的旅程中,悄然溶解、弥合。
这种双向奔赴的理解与交流,这种因亲身经历而产生的喜爱与留恋,或许才是免签政策最持久、最珍贵的“戒断后遗症”,这股风,是真真切切地变了,它吹散了迷雾,带来了理解与连接的温度。
伍伍策略-伍伍策略官网-配资股票投资-股票场内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